在 Gin 中,不论是 DELETE 还是 GET、POST 等请求方式,底层都是通过传入一个 *gin.Context 来获取请求参数,因此它们在参数获取上使用的机制基本是一致的。

不过需要注意的是:

  • URL 参数和查询字符串参数:DELETE 接口可以同样通过路径参数(例如通过 :id 定义的参数)和查询字符串参数(使用 c.Query()c.DefaultQuery() 方法)来接收参数,这与 GET 接口没有区别。
  • 请求体参数:虽然 Gin 支持通过 c.Bind() 等方法解析 JSON、XML 或表单数据到结构体中(这在 POST 请求中比较常见),但 HTTP 规范中 DELETE 请求一般不建议携带请求体,所以如果需要通过请求体传参,可能会遇到客户端或服务器处理上的限制。实际上,Gin 并没有做出特殊处理,只是删除请求通常不包含 body,使用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选用合适的参数传递方式。

所以总结来说:Gin 中 DELETE 类型接口的参数接收方式在技术实现上与 GET、POST 是类似的,都依赖于 *gin.Context,但在具体使用时需要注意 DELETE 请求通常更偏向于使用路径或查询参数,而不推荐使用请求体。

在 Go 语言中,不能直接使用简单的类型转换将整型转换为字符串,因为 Go 是一种静态类型语言,变量的类型一经定义就不能随意改变。常见的做法有以下两种方法:

  1. 使用 fmt.Sprintf
    可借助 fmt.Sprintf 函数将整型格式化为字符串,例如:

    package main
    
    import (
        "fmt"
    )
    
    func main() {
        num := 123
        str := fmt.Sprintf("%d", num) // %d 表示十进制整数
        fmt.Println(str) // 输出 "123"
    }
    

    这种方法灵活性较高,可以轻松实现不同进制的转换.

  2. 使用 strconv.Itoa
    Go 标准库 strconv 提供了 Itoa(Integer to ASCII 的缩写)函数,专门用于将整型转换为字符串:

    package main
    
    import (
        "fmt"
        "strconv"
    )
    
    func main() {
        num := 123
        str := strconv.Itoa(num)
        fmt.Println(str) // 输出 "123"
    }
    

    这种方法更加直接简单,适用于需要将整数转换为十进制字符串的场景。

两种方法各有优劣,根据实际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案即可.

在 Go 语言中,我们通常使用两种包来生成随机数,分别是用于生成伪随机数的 math/rand 包和用于生成加密安全随机数的 crypto/rand 包。

使用 math/rand

  1. 生成随机数math/rand 包提供了如 rand.Int()rand.Intn(n)(生成 0 到 n-1 的整数)和 rand.Float64()(生成范围在 0.0, 1.0) 的浮点数)等函数,可以用来生成伪随机数[3。
  2. 设置种子
    默认情况下,math/rand 使用的是固定的随机种子,这意味着每次程序运行时生成的随机数序列都是相同的。为了使随机数每次都不同,我们需要调用 rand.Seed() 方法,并通常传入 time.Now().UnixNano() 作为种子,例如:

    package main
    
    import (
        "fmt"
        "math/rand"
        "time"
    )
    
    func main() {
        // 通过当前时间的纳秒数来设置种子,确保每次运行生成不同的随机序列
        rand.Seed(time.Now().UnixNano())
    
        // 生成一个在 0 到 99 范围内的随机整数
        fmt.Println(rand.Intn(100)) // [1][2]
    
        // 生成一个在 [0.0, 1.0) 范围内的随机浮点数
        fmt.Println(rand.Float64()) // [3]
    }

    如果不设置种子,那么会生成相同的数字序列,这对于大多数需要随机性的场景来说是不合适的。

使用 crypto/rand

如果需要生成加密安全的随机数,比如用于生成密钥、令牌等敏感信息时,可以使用 crypto/rand 包。该包提供的随机数生成方法与 math/rand 不同,并且生成的随机数适合用在需要高随机性保障的场景中。

crypto/rand内部使用操作系统提供的随机性资源,因此不需要也不能通过设置种子来改变随机结果。

基本使用方式

  1. 生成随机字节
    常见的做法是先生成一个字节切片,然后利用 io.ReadFullrand.Reader 中读取随机数据填充到该切片中。例如,可以生成一个 32 字节的随机数组,并将其用于生成 session ID:

    package main
    
    import (
        "crypto/rand"
        "encoding/base64"
        "fmt"
        "io"
    )
    
    func sessionId() string {
        b := make([]byte, 32)
        // 从 rand.Reader 中精确读取 32 字节数据填充到 b 中
        if _, err := io.ReadFull(rand.Reader, b); err != nil {
            panic(err)
        }
        // 对生成的字节数组进行 base64 编码,作为 session ID 返回
        return base64.URLEncoding.EncodeToString(b)
    }
    
    func main() {
        fmt.Println("Session ID:", sessionId())
    }

    这里我们不需要设置种子,而是直接依赖操作系统安全地生成随机数。

  2. 生成安全随机整数
    如果需要生成一个加密安全的随机整数,可以使用 rand.Int 函数,这个函数接受一个 io.Reader(通常使用 rand.Reader)和一个 big.Int 类型的上限。例如,生成范围在 [0, max) 内的随机整数:

    package main
    
    import (
        "crypto/rand"
        "fmt"
        "math/big"
    )
    
    func main() {
        max := big.NewInt(28) // 生成的随机数将介于 0 到 27 之间
        n, err := rand.Int(rand.Reader, max)
        if err != nil {
            fmt.Println("Error:", err)
            return
        }
        fmt.Println("Secure Random Number:", n)
    }

    这种方式可以确保生成的整数在加密安全方面满足要求,非常适合生成密钥、令牌等场景。

随机生成三位数

下面给出一个示例代码,展示如何使用 Go 语言中的 crypto/rand 包来生成一个三位数(即 100~999 范围内的随机整数)。这种方法使用了 rand.Int 函数生成一个区间内的随机大数,再通过加上偏移量得到最终的结

package main

import (
    "crypto/rand"
    "fmt"
    "math/big"
)

func main() {
    // 我们希望生成100至999之间的随机数,共900个可能值(0~899,然后加上100)
    n, err := rand.Int(rand.Reader, big.NewInt(900)) // 生成区间 [0,900) 内的随机数
    if err != nil {
        panic(err)
    }
    result := n.Int64() + 100 // 加上100,变换到 [100, 999] 区间
    fmt.Println("随机生成的三位数是:", result)
}

这里说明几点:

  • 使用 rand.Int(rand.Reader, big.NewInt(900)) 能确保生成的随机数是加密安全的,并且不需要设置种子,因为它直接调用了操作系统的随机资源。
  • 生成的随机数范围是 [0,899],再加上 100 后就得到了三位数 [100, 999] 的结果。

Git 会同时考虑项目根目录和各级子目录中的 .gitignore 文件,它们会共同作用影响 Git 的忽略行为。

详细解释多级 .gitignore 文件的工作机制:

多级 .gitignore 文件的工作规则

  1. 级联生效原则

    • Git 会从文件所在目录开始向上查找所有 .gitignore 文件,直到仓库根目录
    • 每个 .gitignore 文件中的规则只作用于该文件所在目录及其子目录
  2. 规则叠加方式

    • 离文件最近的 .gitignore 文件的规则优先级最高
    • 如果不同层级的规则冲突,内层(更靠近文件的)规则会覆盖外层规则
  3. 具体案例

    /project-root/
    ├── .gitignore          # 根目录规则
    ├── /backend/
    │   ├── .gitignore      # 子目录规则
    │   └── tmp/            # 受两个.gitignore影响

实际影响示例

  1. 如果 /backend/.gitignore 包含

    # 会覆盖根目录的忽略规则
    !tmp/important.log

    即使根目录 .gitignore/backend/tmp/,这个文件仍会被跟踪

  2. 如果 /backend/.gitignore 包含

    tmp/

    会强化忽略效果,即使根目录没有忽略这个目录

最佳实践建议

  1. 清晰的规则分层

    • 在根目录放全局忽略规则(如 node_modules/, .DS_Store
    • 在子目录放特定于该目录的忽略规则
  2. 调试方法

    # 查看最终生效的忽略规则
    git check-ignore -v path/to/file
    
    # 查看所有参与忽略的.gitignore文件
    git ls-files --others --ignored --exclude-standard
  3. 常见问题处理

    • 如果子目录 .gitignore 导致意外行为,可以:

      1. 使用 ! 来取消特定忽略
      2. 合并规则到更高级别的 .gitignore
      3. git add -f 强制添加被忽略的文件
  4. 特别注意

    • 已经纳入版本控制的文件不会被 .gitignore 忽略
    • 要停止跟踪这类文件需要先执行 git rm --cached

useLocation 用法:

  • useLocation 提供当前路由的完整路径(例如:/admin/create)。
  • 我们通过location.pathname.split('/')将路径拆分,将第一级子路径用于动态后缀更新。

例:

import React from 'react';
import {useLocation} from 'react-router-dom';

export default function App () {
  const location = useLocation(); // 获取当前路径
  let titleSuffix = ""; // 初始化动态后缀为空

  // 动态解析路径后缀,只取整个路径中的第一级
  if (location.pathname !== "/") {
    titleSuffix = location.pathname.split('/')[1];
  }

  return titleSuffix 
}